返回

落难情缘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870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28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现身说法的菩萨,我们藉这个机会,给大家再把《维摩诘经》这一段讲了一次。

    “法名无相,若随相识,是则求相,非求法也。”第一义谛、真正佛法是无相的。

    我常说,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,想求无所得果,是背道而驰。

    所谓“相”,是佛学名辞,用现在的话讲,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,尤其是学密法的。

    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,这种人来找我,我就说:你不要跟我谈,最好去学密宗。

    他一听,眼睛都亮了,还问我为什么。

    我说: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。

    很多人都是好奇,有神秘观念,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,若是没有境界,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、没这没那。

    他这是求有相法,而佛法是无相的,非境界。

    有个境界就有染污,有所取舍。

    无上大法是“法名无相”的。

    “若随相识”,你以为境界是佛法,“是则求相,非求法也。”那是错误的。

    “法不可住,若住于法,是则住法,非求法也。”这更要注意了!

    刚才讲无相的道理,大家研究过《金刚经》,其中谈了很多,我就不再多说了。

    现在很流行禅宗,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,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,听到别人念《金刚经》中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就有所悟了。

    当然后来见了五祖,所谓三更入室,才真的大彻大悟。这里《维摩诘经》也是说“法不可住”。

    讲到这里,我要告诉你们,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,近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,包括我的在内。

    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,而是最好读原经。

    这不只是研究佛学,做其它学问也应该读原典。

    原典读熟了之后,可以“以经注经”,会融汇贯通。像我们读到“法不可住,若住于法,是则住法,非求法也。”《金刚经》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可以注这里了,或也可以用《维摩诘经》这句话去注《金刚经》,就清清楚楚了,后人的著作就变多余了。

    一位同道洗说他平日修行不错,有一次就很不对劲,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。

    这是不在一起的好处,常在老师身边会依赖性太重,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。

    那位同道忽然想到,白骨观中讲过要“易观”,修行做功夫要“知时知量”最重要。

    同吃饭一样,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。

    譬如做数息观,你不要老数下去,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,马上就要放掉数息,跟着就要用随息了。

    随到心息相依,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,就是要易观,马上变更方法。

    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,知量是知道够了。

    你练气功尽练下去就成了蛤蟆功,肚子鼓得那么大,越练脾气愈大。

    《大学》讲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就是要不断地进步,今天的成就不算数,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。

    “法不可住”,你停留在一个境界,抓住某一点,“若住于法,是则住法,非求法也。”

    也不是佛法,法无定处。

    佛也告诉过我们,“诸法不定”。不论你学哪一宗的,对了就用一用,明天不对了,这一宗就暂时摆一摆,后天又拿来用,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证取佛道,不被这些方法所困,才是真正学法。

    接下来维摩居士快要作结论了,你看他说法是有层次的,不要把他当作平面的一篇读过去了。

    “法不可见闻觉知,若行见闻觉知,是则见闻觉知,非求法也。”

    佛经分类中,《维摩诘经》在《大藏经》中不归在般若类。

    《维摩诘经》这一段内容的要点,在《大宝积经》里也有。

    《大宝积经》就是大杂烩,像百货杂铺,什么都有,不能归般若,也不能归法相唯识。

    真要研究佛学,大宝积部的经典应该多看,所谓净土三经,也包含在大宝积部的。

    像这样的佛经分类,很合现代人的用处,把人生用见、闻、觉、知四个字概括了。

    见是眼睛所见的,闻是耳朵听到的,觉是感觉状态,身上感受,知是知觉状态,思想观念。

    打坐时觉得腿麻、气脉发动了,是感觉状态的范围。

    看到光是见的范围。

    观音法门是听的范围。

    《维摩诘经》告诉我们,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。

    大家反省一下,不论你学哪一宗,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。

    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,我一开口就骂他,又来痴人说梦,本来是梦幻空花,还没有睡醒。

    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,你求个境界,看见什么了,听见菩萨给你说法,都是在做梦。

    真正佛法不在见闻觉知上求,假使在见闻觉知上去修佛法,那是凡夫境界,非

870章品《维摩诘经》(28)(5/6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